导读:
“无废城市”已经不只是城市治理的事,它正逐步走进工业企业、走进产废集团的日常管理。中化、中石化、宝武、国家能源四大央企,正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跟得上监管与市场的双重趋势,必须建立起面向集团管理的固危废管理系统,推进“无废集团”建设。
一、“无废城市”到“无废集团”:政策演进的八年路径
2018年,国务院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进入固体废物治理系统化的新阶段。随后,“无废”理念一路从城市向产业、从生活向工业深入推进,政策演变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 政策破题期(2018–2020)
深圳等11个城市与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区域试点,探索减量化、资源化、信息化路径。 - 城市扩围期(2021–2023)
全国已有113个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投资超1万亿元,建设项目超3700项。 - 企业落地期(2022至今)
中石化、宝武、中化等央企率先开展“无废集团”试点,启动建设统一的固危废管理系统。 - 国家战略融合期(2024–2035)
党中央、国务院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60%,到2035年实现全覆盖,东部省份率先建成“无废城市”。
配套法规与政策层面,《固废污染防治法》明确政府需推动源头减量与资源化,上海等地出台地方性“无废条例”;金融端,北京银行推出“无废贷”,国家开发银行年投放超500亿元。企业建设数字化固危废管理系统已从“自愿”变为“趋势”。
二、中石化:“一体化危废监管系统”领跑央企转型
作为全国首个“无废集团”试点单位,中石化搭建了覆盖全集团的数字化固危废管理系统,并实现以下突破:
- 全国化工子公司统一接入平台,危废数据闭环管理;
- 引入“白名单+定向利用”机制,实现“减污、增效、透明”三合一;
- 成功创建16家无废企业,形成可复制的集团企业固废系统建设案例。
其平台建设经验已被多地化工园区借鉴,是绿色转型中的“工业样板”。
三、宝武集团:钢铁行业的“固废不出厂”先锋
宝武集团以“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为目标,建立起集团级“资源化+数据化”治理体系:
- 建设5大资源化中心,固废就地处理、厂内循环;
- 打通200+产废单元与80+处置单位,构建联通的固危废管理系统;
- 打造钢铁行业第一个“全过程监管+智能调度”的无废集团管理平台。
其方案成为典型集团企业固废系统建设案例,被写入地方“无废园区”建设指南。
四、中国中化:“标准+平台”双轨并进的无废工厂
中国中化专注副产物治理,围绕废酸、磷石膏、废盐等痛点,与66云链合作打造智能化固危废管理系统,成果包括:
- 平台接入145家产废单位、6家处置企业,统一监管;
- 发布30+项标准,形成行业规则体系;
- 构建全过程台账留痕、转移监管、处置验证、责任追溯的数字链条。
这是典型“标准先行、平台落地”的集团企业固废系统建设案例,在化工领域具有高度示范价值。
五、国家能源集团:构建“制度+平台”闭环新范式
国家能源集团自2024年成为“无废集团”试点后,以“1+N”制度设计为牵引,快速落地平台治理:
- 构建集约化固危废管理系统,实现跨区域数据集中管理;
- 升级业务监控与预警能力,联通政企数据通道;
- 实现13家“无废企业”先行创建,资源化利用率提升2.9%。
其策略在能源、煤化工企业中极具借鉴意义,是重资产企业打造集团企业固废系统建设案例的代表。
六、小结:“无废集团”不是口号,而是系统能力
无论是政策引导还是合规监管,最终都落脚在企业是否具备真正可执行、可追溯、可优化的治理系统上。四大央企的探索告诉我们:固危废管理系统,就是企业实现绿色治理与责任管理的底座。
今天,越来越多产废企业开始构建自己的“无废平台”。他们希望做到:
- 总部与子公司协同监管;
- 固危废流转全流程透明;
- 用数据说话,向银行、投资人展示“可控的合规”。
而这些目标,都离不开一套成熟的固危废管理系统与实践成熟的集团企业固废系统建设案例来支撑。
想成为下一个“无废集团”?我们可以帮你!
66云链,作为中化等多家企业数字监管平台的技术合作伙伴,专注打造从政策匹配到系统上线的闭环方案,已深度参与多个头部企业的集团企业固废系统建设案例。如果你也在规划“无废工厂”,欢迎留言或联系我们,一起制定属于你的无废治理路径